2005年4月29日,星期五(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二版:时政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湿地公园限客的高明之处
俞评

  5月1日对外开放的中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杭州西溪湿地公园在黄金周不仅不欢迎本地市民游览,而且还要长期采取一系列措施,严格限制客流量。新华社4月26日发布的这条消息,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同时也将人们对西溪湿地未来命运的种种担忧一扫而净。
  “五一”黄金周对杭州这个国际旅游城市来说,本是“掘金”“圈钱”的大好时机,何况为抢救性开发这块国内惟一的城市湿地,该市已投入了巨资,开园揖客以期尽快收回投资,当也在情理之中,何以放着这块到了嘴边的“肥肉”舍不得多吃一口?这是因为他们认为,对于这样一块有着一千多年人为干预历史的湿地,应当“保护和利用并行”。杭州人这种克制对自然生态资源的欲求和索取,象爱护自己的肾那样呵护湿地的努力,让人感奋之余,也领教到了他们的高明之处。
  在对待自然遗产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两种反科学的“发展观”:一是牺牲生态资源,为经济发展“让路”。表现为片面追求GDP,把自然生态资源当成“唐僧肉”,不但不尽保护之职,反而肆意变卖、侵噬、污染、采掘、砍伐,忍看这天地精华在推土机和排污管的合力下消失殆尽。二是榨取生态资源,为经济发展“助力”。表现为片面强调发展“旅游经济”,把自然生态资源当作“榨油机”,过度开发,掠夺经营,结果是开发一个“蒸发”一个。只取之不予之,只挥霍不节制、只利用不保护、只继承不传代,如此这般巧取豪夺,招致生态灾难的报复只是时间早晚的事。从滇池到武陵源到三江口再到圆明园,有关生态破坏的负面新闻已经听得我们耳朵都起茧了,但似乎还是没有消停的迹象!人祸大于天灾。这一处处“天物”的被暴殄,问责还得问到它的主人头上。一些地方的党政官员只热衷于算“经济账”,根本不屑于算“生态账”。在他们看来,自然生态资源是老天白给的,“杀鸡取卵”又有何妨?把有限的财政资金投在自然资源的保护上更是犯傻。狭隘的发展观折射出狭隘的政绩观。说破了,无非是生态保护不能象上项目、铺摊子那样为某些官员带来直观的、立竿见影的“政绩”,“生态赤字”“生态欠账”丝毫不会动摇他们的官位、妨碍他们的升迁,因为长期以来党政官员的政绩考核体系里压根就没有为生态保护预留一栏。因此,他们宁愿斤斤计较于景区门票收入那样的蝇头小利,而不愿走生态保护优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刘易斯·托马斯曾经说过:“如果我们以为地球就是一部分田野,一部分公园,加上一部分动物园,我们完全可以把它接管过来,并使它驯服,而作为一个物种我们仍然能够生存下去,那么这种想法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极其愚蠢的。”自然生态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一旦毁损,老天是绝不会再造一个秀美山川还给我们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大自然的残忍就是对人类的残忍,善待生态就是善待我们自己,留住物种就是赢得未来。
  应该感到庆幸的是,杭州市政府把“生态账”算得比谁都精细,从一开始就为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确定了“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六条原则,“限客”举措只不过是这些原则的细化、外化而已。从这项生态保护工程实施的全过程,我们看不到急功近利的浮躁,看到的是“怜香惜玉”的情怀;看不到“经营城市”的冲动,看到的是和谐发展的理性;看不到“大干快上”的浮夸,看到的是求真务实的态度。虽然,严格限客势必减少一大笔财政收入,从短期看是做了一笔“赔本生意”,但由于有效减少了人为干预,既保持了西溪湿地独特的“冷、野、淡、雅”的审美功能,又大大优化了城市的生态功能,从而使城市品位和人居舒适度得到极大提升,从长远看由生态效益转化而来的经济效益将是无法估量的。毫无疑问,与那种只知一味向大自然索取的短视行为相比,深得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三昧的杭州人显然棋高一着。